SINCE
创始于
1959
张翠 | “宫”的随想:见证与诉说
来源: 2023-04-27
“宫”的随想:见证与诉说


它朴美,令人想到工人在机器前专注得闪光的脸;

它深沉,是岁月的缩影、城市的记忆;

它轩昂,产业工人的威仪和一座巍峨的“宫”一起站立;

它从容,静听大小凌河奔腾入海的涛声……

果戈里说:当诗歌和传说都已经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它以石头为语言,向我们讲述时代的故事以及个体在时代汪洋中的细流涟漪。它叙述的节奏、格调、色彩错落有致,娓娓中有跌宕,激情中有温煦,不时地激荡起思索的力量。

它是锦州市工人文化宫。


一切热爱皆有源头。50、60后的锦州人对工人文化宫几乎都有着特别的情愫。无数次走过或走进这里,而以作家采风的视角看它,竟一时怔住了,情感的灯花在恢丽的空间闪烁,在舞台上硕大的屏幕前回声。往事的音符从童年萦绕入怀……


记得四五岁时,我骑在父亲肩膀上看群众游行的彩车,随着人流挤到工人文化宫附近时,觉得它高门大户的样子,庄严豪华又有些许神秘。想起大院里的小伙伴说,里面的座椅是皮的,特别舒服,就嚷着要进去瞧瞧。父亲说过几天带我去里看电影,我才安下心重又盯着花车和欢乐的人群。一个月后,我如愿以偿看上了电影,一个浓眉大眼的叔叔纵身一跃跳到泥浆池里的镜头把我整哭了,不知是担心害怕还是激动感动。现在想来那个电影是以石油工人王进喜为原型的《创业》。儿时看过的电影情节早已模糊,一座“铁人精神”的丰碑却随着岁月在心中越发清晰地矗立。


刚上初中时,和最要好的同学宁宁、燕燕在文化宫看了一场电影《小街》,那个开放性的结尾让我们仨很兴奋,最有文学天赋的宁宁编了好多结局绘声绘色地讲给我和燕燕听,还大声地说着电影里的台词:“春天已经来了,谁还会找不见阳光呢?”说得我眼前一片光明,心头桃花灼灼。好长时间郑绪岚唱的那个主题歌旋律都在耳畔回旋:“妈妈留给我一首歌,没有悲伤没有哀愁,唱起来心中充满欢乐……”看完这场电影,三个少女似乎爱上了这里,燕燕不会骑自行车,我和宁宁就陪她在文化宫前的开阔之地练习,那个地方洒满了青春的笑声和心事。抒情气氛浓厚的80年代过去了一大半,我们分别升入不同城市的高校,像三片叶子随风飘散在岁月之河,三只小舟从此航向了不同的人生。

“宫”无语,时间的无岸、工人的魁岸、文化的伟岸,它以沉静、以温暖、以博大、以独有的美学气质岿然不动地迎接了90年代的狂飙洗礼。


“这个超长全彩LED屏是新更换的……各位老师再到贵宾室参观一下……”工作人员的介绍把我的思绪拉回现实。文化宫有两个贵宾室,其中一个迎面有古塔、动车、高楼和笔架山脉动在壁画上。贵宾室很小,却有着我喜欢的朝霞满堂的气象。这里我再熟悉不过了,谁习惯坐在哪个位置,以什么样的腔调发言,甚至坐姿、表情一一浮现出来。

皮兰德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中有一段经典对白:“那么您是天生的剧中人了?说对了,是活生生的剧中人……可是你们到这儿来干什么?先生,我们要生存。”人的生存不单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工人文化宫是职工的精神乐园,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我的精神后花园。

宫内、宫外,戏里、戏外,跳入、跳出…… 我创造了剧中人,剧中人也塑造了我,在这座“宫”的氛围里。文化的氛围、艺术的氛围、时代的氛围。


也就是说,2011年以后我和文化宫的缘分有了更多的纠缠。从那年开始,我担任了锦州春晚的撰稿,同时也兼任创作晚会主题节目。每次正式演出前要进行联排、彩排,彩排后大家就到这个带壁画的贵宾室研讨如何做最后的完善升华。往往到了凌晨主创人员才疲惫地走出文化宫,有一次我在回家的车上回望夜色中的文化宫,亦隆重,亦温柔,静美如仪,像一个瑰丽的祝福。十二年,一个轮回,其中有九年,创作的迷惘、艰辛、欢欣以及遗憾在这里。后来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锦州春晚便在那里举行了。


工人文化宫自然是工人阶级的荣耀之地。我亲身经历的与工人有关的演出有很多,印象最深的有两次。一次是《我爱你中国》国庆70周年文艺晚会,那次我创作了一个情景诗剧《致敬历史荣光》,讲述的是锦州的新兴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实现迅速发展的辉煌历程。辽宁是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锦州的工人阶级自力更生、迎难而上,创造了新中国第一支半导体晶体管、第一块石英玻璃等21项中国第一。我能感受到文化宫剧场里的空气都有了工业的味道,观众屏着气息,目不转睛望向舞台,内心却穿越时光和那时那地的工人们一起沸腾着欢呼着。在时间深处,织布机吱吱作响的声音,揉凌水叠涌,依然显得那么苍劲动听;在岁月之上,产业工人的号子声,和渤海涛韵,依然显得是那么铿锵有力。“成功了!王总工,真是太了不起了!向您致敬!”“不是我了不起,是我们新中国的工人阶级伟大!是共和国长子的责任与担当!”这时观众席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看见一些老年观众在擦眼睛,泪光在暗影里闪。是啊,当他们用已不再清澈的双眼回顾,他们的青春像一首饱满的诗献给了工厂,献给了火热的生活,献给了亲爱的祖国。也许是舞台上复现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点燃了泪点,也许是他们想起了国企改革过程中承受的阵痛与牺牲。


还有一次是市总工会举行“新时代风采”第三届最美劳动者颁奖典礼,那届的颁奖词和主持词是我写的,劳模中有好几位是80、90后的大国工匠,上台领奖时脚下生风,眼睛亮亮的写满了未来。在新时代,锦州工业已走出阵痛,围绕精细化工、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消费品、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及应用产业等发展方向,通过配套产业园建设、项目招引、主体培育,多角度全方位打造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加速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穿插在颁奖盛典之间的节目都是职工自己表演的,不那么专业,但站在自家舞台上那份底气和工人阶级的志气骨气拉得满满的,那种且昂扬且亲切的气场别样精彩。


在文化宫的舞台上,我做过“锦州好人”的讲述嘉宾、“我与孩子共成长”诗文朗诵大赛颁奖典礼访谈嘉宾、“百姓最满意的十件大事”颁奖典礼颁奖嘉宾,也作为最佳写书人、最佳读书人、市劳动模范、五一奖章获得者等上台领过奖。欢笑、泪水、感叹、感恩都在这里留痕。而这些痕迹也折射出锦州文化和经济社会变化发展的轨迹。


主办方组织作家们在文化宫西侧职工会馆的劳模沙龙座谈时,我瞥见了对面书架上摆放着我市作家李铁创作的工业题材长篇小说《锦绣》,想起自己刚给《锦绣》写的一篇评论里这样说:《锦绣》跨越七十余年时空,以艰苦创业、悲壮改革、振兴突破这样内在的节奏,抒写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激情与浪漫,这是几代国企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自觉担当,饱经沧桑磨砺铸就的东北工业长征路上的散文诗。锦州工业正是这样一首散文诗,而工人文化宫以六十余年的见证与诉说,成为这首诗的一个文化注脚。


天光朗朗,地脉深深。山风徐徐,河水澹澹。春花灿灿,秋草绵绵。文化浸润,生命流淌。

它是创造力的载体,让人听到科技攻关的咚咚心跳;

它是凝聚力的体现,热血叠加热血,匠心呼唤匠心;

它是全面振兴新突破的精神出发地;

它是英雄城市坚决打赢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的信念和使命……

它是锦州市工人文化宫。


当我踏上这里的每一块砖,流连每一个转角的细部,捕捉每一把粉色座椅上奔跑的呼吸;当我触摸有着前苏联建筑风格的精美雕花,仰望永远充满日月光辉的毛主席全身像,我百感交集。我知道建筑从来不是冰冷的物迹,而是活着的历史,是城市的神迹。


张翠,现任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特约评论家。著有《文学与精神家园》《大学美育》《大写作》等,公开发表评论、散文、诗歌若干。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解放路4段8号 电话:0416-2992101

锦州市职工服务中心(锦州市工人文化宫)版权所有

辽宁华睿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辽ICP备09011782号-1 辽公网安备 21070302000136号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162992101

举报邮箱:337971127@qq.com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链接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链接 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